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有機汙染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rganic Pollutant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汙染環境和損害生態系統之有機化合物。可分為天然有機汙染物和人工合成有機汙染物兩類。前者主要是由生物體的代謝活動及其他生物化學過程產生的;例如:黃樟素、黃麴毒素、胺基甲酸乙酯等;後者是隨著現代合成化學工業的興起而產生的;如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清潔劑、染料、溶劑、塗料、醫藥、食品添加劑、藥品等。大氣中的有機汙染物有氣態的,有形成氣膠、或吸附在粒狀物上的。有些烴類、烯烴在日照下,能與氧化劑和自由基等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過氧化物、醛及酮等二次汙染物。土壤和水體中不少有機汙染物能被生物分解,如石油烷烴可被微生物分解產生甲烷,並進一步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微生物對農藥和清潔劑的分解有很大的作用,如對滴滴涕、敵草隆等。非生物的通過化學反應使農藥分解也很重要,可通過土壤的吸收、催化、水解作用而分解為無害的產物,以消除汙染。高分子聚合物不易氧化、光解,也很難被微生物分解,長期滯留在環境中。不少有機汙染物是導致畸型、突變、癌症的原因,有些在環境中發生化學反應而轉化,發生更大之危害、毒性更強的二次汙染物,如黃樟素和黃麴毒素與氧化劑反應,生成更強致癌活性的環氧黃樟素和環氧黃麴毒素。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有機汙染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