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生涯自我效能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reer Self-Efficacy
作者: 林幸台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根據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倡導者班杜拉(A. Bandura, 1977)提出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論,認為個人的效能不是被動的特質,而是自我系統與環境、動機及自我控制機制(self-regulatory mechanism),以至個人能力與成就等諸多因素交互作用的一種動態性能,而自我效能即指個人對自己從事某項工作或表現某種行為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對工作或行為可能達到何種程度的一種主觀評價;簡言之,即個人估計完成某項工作所具有的能力與信心(Taylor & Betz, 1983)。  依班杜拉(1977, 1981)的理論,自我效能的形成或改變主要是透過行為表現的結果、替代性的經驗、口語的說服及情緒的擾動四種訊息來源,而生涯的自我效能,亦循同樣的途徑,在人境互動的作用下,個人面對生涯方向的考慮、生涯抉擇或生涯適應等方面,產生其預期心理與信心程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生涯自我效能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