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墨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í mò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石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í mò |
解釋:
一種由碳組成的礦物。主要由煤層或含瀝青質、碳質的沉積岩經變質作用而形成。晶體呈六方板狀或片狀,集合體常呈鱗片狀。色暗黑,條痕黑色,半金屬光澤,不透明,易汙手,具滑感。熔點高,化學性質穩定。是電的良導體。多用來製造高溫坩堝、電極、電刷、滑潤劑、鉛筆芯和塗料等。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石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顏色與條痕均為黑色,與鑽石一樣都是由碳原子所組成,但因構造不同,兩者的物理性質有極大的差異。石墨屬於六方晶系,具層狀結構,沿底面有一組完全的解理,因此質地很軟,硬度僅有1-2,也容易剝開,並具有滑膩的感覺。 石墨很難與氧化合,也不與酸起化學反應,加上,熔點高達3,000℃,並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與導熱性,因此,常常被用來製造電池、電極、坩鍋等。此外,石墨也是製作鉛筆的重要原料。 |
|
知識 1: 導電性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石墨 | |
化學成分: | C |
國內產地: | 中央山脈東斜面石墨片岩中 |
國外產地: | 中國大陸 |
學域-大分類: | 地質-岩礦類 |
礦物分類: | 自然元素 |
紀錄類別: | 礦物知識單元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Graphite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石墨又稱為plumbago、black lead或mineral carbon。主要來源是經由採礦,加拿大及斯里蘭卡為最大的供應國。石墨是具有結晶性的碳,並含有微量的Fe、SiO2…等。比重2.09-2.23,硬度1.0,各種商品通常可耐至2820℃。石墨可溶於熔融態的鐵。石墨應用在製造鉛筆、耐火坩堝、顏料、潤滑油、石墨水泥、火柴、爆裂物、電池等。石墨的粉塵會對肺造成刺激,須避免吸入。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石墨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