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癇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án |
解釋:
參見「癲癇」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癇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幼兒之疾病。《說文解字.疒部》:「癇,病也。」清.桂馥.義證:「病也者,《廣雅》同。《一切經音義》卷一○:「《說文》曰:『風病也。』」《正字通.疒部》:「癇有風熱,有驚邪,皆兼虛與痰。」 2. 「癲癇」:一種反覆出現陣發性神志障礙、肌肉非自主性收縮之疾病。發作時,人突然昏倒,牙關緊閉,口吐白沫且四肢抽搐。《廣韻.平聲.山韻》:「癇,小兒瘨。」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皇子鄧王生月餘,得癇疾,危甚,群醫束手。」或稱為「癇症」、「羊癲瘋」、「羊角風」、「羊癇瘋」、「羊眩」、「羊兒風」。 3. 指人受驚嚇時,突然昏倒。明.陸灼《艾子後語.大言》:「憧童稚時,與群兒往看宓羲畫八卦,見其蛇身人首,歸得驚癇。」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二.人部.亂髮》:「髮乃血餘,故能治血病,補陰,療驚癇,去心竅之血。」 |
|
注音: | ㄒㄧㄢ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癇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