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白鶺鴒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白鶺鴒棲於海拔1000公尺以下之水域附近,並常於開闊的田園、路邊、屋頂、溝渠、河川、池塘之堤岸等地活動。在臺灣的繁殖期為4~6月,每窩產蛋3~4枚蛋,蛋白色,有灰褐斑點。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白鶺鴒
中文亞綱名: 今鳥亞綱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雀形目
中文科名: 鶺鴒科
中文綱名: 鳥綱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亞綱名: NEORNITHES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屬名: Motacilla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PASSERIFORMES
拉丁科名: MOTACILLIDAE
拉丁種小名: alba
拉丁綱名: AVES
拉丁門名: CHORDAT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腳趾型: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hite Wagtail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Motacilla alba
形態:
體長18~19公分,身上大致由黑白兩色組成。頭頂至背部以及上胸為黑色,臉部及腹部白色。飛羽黑色,外緣白色,覆羽白色,尾長,尾羽大致黑色,外側兩對白色。不同亞種、性別、年齡及繁殖狀況的個體,身上黑色斑塊的部位和面積略有差異。
分布:
共8亞種,分布在亞洲及歐洲,於溫帶地及亞熱帶地區繁殖,北非、印度及東南亞有度冬族群。
生態習性:
多單獨或小群於溪流等水域附近的草原、農田活動,亦有大群夜棲於都市中的樹林者,覓食以水棲或是地面的昆蟲為主,行下或站立時常不斷上下擺動尾羽。叫聲簡單而清亮。飛行時呈波浪狀。繁殖期3~7月,於石穴或牆洞中築巢,每窩產4~6顆卵,族群數量普遍。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
鶺鴒科(Family Motacill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白鶺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