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縶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ㄇㄧˋ
  • 部首外筆畫 11
  • 總筆畫 17
  • 漢語拼音 zh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í
解釋:
[動]
1.拴住馬腳。《廣韻.入聲.緝韻》:「縶,繫馬。」如:「縶馬」。
2.捆綁、繫絆。《莊子.秋水》:「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一二.無用之用》:「今夫飛者以翼為用,縶其足,則不能飛。」
3.拘囚、監禁。漢.李陵〈答蘇武書〉:「昔蕭樊囚縶,韓彭葅醢。」
[名]
繫馬的韁繩。《左傳.成公二年》:「韓厥執縶馬前,再拜稽首。」唐.柳宗元〈答問〉:「而又裹以罪惡,纏以羈縶。」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拴住馬腳、繫馬。段注本《說文解字.糸部》:「馽,絆馬足也。」「縶,馽或从糸執聲。」《廣韻.入聲.緝韻》:「縶,繫馬。」《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縶之維之,以永今朝。」

2. 繫馬的韁繩。《詩經.周頌.有客》:「言授之縶,以縶其馬。」《左傳.成公二年》:「覬鯡執縶馬前,再拜稽首。」

3. 捆綁、繫絆。《集韻.入聲.緝韻》:「縶,繫也。」《莊子.秋水》:「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宋.洪邁《容齋續筆.卷一二.無用之用》:「今夫飛者以翼為用,縶其足,則不能飛。」

4. 拘囚、監禁。《龍龕手鑑.糸部》:「縶,拘也。」《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漢.李陵〈答蘇武書〉:「昔蕭樊囚縶,韓彭葅醢。」

注音: ㄓ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縶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