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磬;石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ithophone
作者: 高麗娟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樂器名。此詞原文有希臘淵源,字面上是「發聲石」之意,亦可用以稱中國的「磬」,敲擊可發鏗鏘之聲。其中每塊石頭稱之為「響石」(phonolith)。中國的「磬」在周朝(1111?-255BC)的史料中已有述及,常為鈍角人字形,以大理石、軟玉或玉製成。由十六磬編成一組的編磬常用於佛教祭祀禮儀。1841年英國的石匠曾製石鐘,一度用於音樂會中演奏,稱「哈莫尼孔石鐘」(rock harmonicon)。此詞所指的西洋「磬」亦有五石,藏於巴黎的「Musee de l´homme」。這類樂器在南太平洋和南美洲以及非洲或遠東地區都見得到,亦常用於各式祭祀及民俗舞蹈之伴奏。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大英簡明百科全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磬;石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