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素養 - 教育百科
文 | |
化 | |
素 | |
養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ultural literacy |
作者: | 林永豐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化素養是指能夠流利地運用一個文化中的主要慣用語、暗示、或非正式的內涵等。從簡單地能看懂路標,到瞭解與歷史背景有關的俚語,文化素養意味著能夠瞭解文化,並進而能反省文化。然而,光是知道某些文獻是不夠的,正如生活乃是錯綜複雜地交織著藝術、表達、歷史與經驗。因此,文化素養往往需要熟悉許多瑣事,以及透過這些瑣事所構成的語言或集體經驗或知識。由於是集體經驗或背景,因此,文章或知識的創作者,往往假定讀者已經瞭解或已經掌握了該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個複雜的概念,大體而言乃指影響著某一族群人們的價值、規範、傳統,也影響著這群人如何認知、思考、互動、行為方式、世界觀等。因此,文化素養的建立,有賴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或多元文化能力(multicultural competence)的養成。為了能夠有效地與不同文化的人互動,文化能力包含四個要素:(1)覺察:指能意識到自己對異文化人們的作為;(2)態度:指具有檢視不同文化的價值與差異,並能接納文化差異的態度;(3)知識:瞭解自己文化,並進而能瞭解其他不同文化與其世界觀;(4)技能:具備跨文化的能力,如溝通的能力,包括語言與非語言的溝通等。人們若具備文化能力,將可以瞭解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順利溝通、並能有效地互動。 文化能力的培養與展現,在許多領域都受到重視。例如,在醫療照護領域,缺乏文化理解的診斷,有時甚至會產生致命的結果;在商業領域,文化能力的缺乏有時會導致傷害了對方的自尊,甚至許多無法觀察到的心理層面的影響,有時也會擴散到無法掌控的地步。在教育領域,對少數族群的重視與族群交流的增加,使得各國逐漸重視教師是否具備文化素養,以面對愈來愈多元的學生族群,這些族群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多元的價值觀、不同的行為規範等。由於能與生具備文化素養能力的人並不多,因此文化能力乃必須刻意培養。反省自己可能有的偏見、成見、或歧視,培養跨文化的能力、找尋角色楷模、多與具文化能力的人相處等等,都是可行的方法。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化素養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