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布 - 教育百科
ˋ
  • 部首 ㄐㄧㄣ
  • 部首外筆畫 2
  • 總筆畫 5
  • 漢語拼音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ㄈㄤˇㄆㄧㄣˇ˙ㄉㄜㄗㄨㄥˇㄔㄥㄖㄨˊ:「ㄅㄨˋㄌㄧㄠˋ」、「ㄅㄨˋㄅㄛˊ」、「ㄅㄨˋㄆㄧˇ」。
  2. ㄒㄩㄢㄕˋㄔㄣˊㄕㄨˋㄖㄨˊ:「ㄅㄨˋㄍㄠˋ」、「ㄍㄨㄥㄅㄨˋ」、「ㄒㄩㄢㄅㄨˋ」。
  3. ㄅㄧㄢˋㄐㄧˊㄖㄨˊ:「ㄅㄨˋ滿ㄇㄢˇ」、「ㄅㄧㄢˋㄅㄨˋ」、「ㄩㄣˊㄇㄧˋㄅㄨˋ」。
  4. ㄆㄞˊㄔㄣˊㄕㄜˋㄖㄨˊ:「ㄅㄨˋㄓˋ」、「ㄅㄨˋㄐㄩ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布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棉、麻或絲綢等織品的總稱。
    【例】棉布、紗布、布帛
  2. 宣告、陳述。
    【例】發布、宣布、開誠布公
  3. 設置、陳設。
    【例】布局、布署、布下圈套
  4. 分散、散布。
    【例】遍布、烏雲密布、星羅棋布
  5. 古代的一種貨幣。
    【例】泉布、刀布
  6. 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棉麻或絲綢織品的總稱。如:「棉布」、「紗布」、「帆布」、「布帛」。《孟子.滕文公上》:「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
2.古代的錢幣。《詩經.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漢.毛亨.傳:「布,幣也。」《史記.卷三十.平準書》:「虞夏之幣……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
3.姓。如元代有布景范。
[動]
1.宣告。如:「發布」、「頒布」、「宣布」、「開誠布公」。《文選.陳琳.為袁紹檄豫州》:「布告天下,咸使知聖朝有拘逼之難如律令。」
2.陳述。《左傳.成公十三年》:「敢盡布之執事,俾執事實圖利之。」《南史.卷六一.陳伯之傳》:「聊布往懷,君其詳之。」
3.設置、陳設。如:「布局」、「布署」、「布下圈套」、「警方已布下天羅地網,任歹徒插翅也難飛。」《文選.沈約.奏彈王源》:「雖除舊布新,而斯風未殄。」
4.分散、散布。如:「遍布」、「烏雲密布」、「星羅棋布」。《史記.卷一一○.匈奴傳》:「(單于)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三國演義》第八○回:「伏睹魏王,自登位以來,德布四方,仁及萬物。」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相關資料連結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ò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棉麻或絲綢織品的總稱。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