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無相生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yǒu wú xiāng shēng |
解釋:
有和無由互相對立而生。《老子》第二章:「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有無相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俞懿嫻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有無相生是老子學說的基本思想。從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觀點出發,老子認為一切對立相反的事物,皆相待而成。因為有了困難,比較之下,才有容易;同理,長短、高矮、前後皆可兩相比較、相待而成。「有」、「無」是相對概念中最普遍的,兩者之間具有相依互存的關係。首先「有」可謂最普遍的存有原理,說明事物存在於一定時間、空間之中,具備一定的形式。「無」則是萬事萬物尚不存在、隱而不見的狀態,與具體之有正好對立。但在「有」未生之前,「無」卻是一片渾沌的先在。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便是此意。其次如果以「有」指具體事物,「無」便指無形的功能,事物的體與功能二者相依互補、不能分離。比如車輪有輻輳,每輻之間需有空隙(無)才能發揮車輪(有)運轉的功能。容器所以能盛物、房屋所以能居住,皆因為有空間才有容量之故。所以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根據「有無相生」的原理,推衍人生的道理,可以祛除對「無」和「失」的消極觀念;由無而生有,更是積極的希望源泉。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有無相生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