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臭都魚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Siganus fuscescens (Houttuyn, 1782)
形態:
體長橢圓,側扁;口小端位;體黃褐色;體側具有少許白或黑白小斑點;尾鰭截平或稍凹;尾鰭具不明顯暗紋;體長可達25公分。
分布:
台灣、菲律賓。
生態習性:
成群游息於沿岸藻類茂盛的岩礁區,屬草食性魚類,而基隆地區的臭都魚體長為10公分左右者的味道為最佳,聞名全省,近年來因污染影響,資源已近枯竭。但在這一、二年間海況的變化,出現大量臭都魚,可是卻有60%以上罹患寄生蟲。
利用:
食用及觀賞。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刺尾鯛亞目(Suborder Acanthuroidei)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
臭都魚科或籃子魚科(Family Siganidae),Siganid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臭都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