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海因茲氏小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einz Bodies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為紅血球內之變性血紅素蛋白。未染色濕片下,此小體為0.3~3(m、橢圓形、鋸齒狀、折光性顆粒。一般染色法(Wright stain)不能呈色,須經由煌甲酚藍(brilliant cresyl blue)、甲基紫(meth-yl violet)、結晶紫(crystal violet)或新甲烯藍(new methylene blue)等活體染色法才能染色,呈深紫色或藍色而具折光性顆粒。正常人周邊血液極少,只偶而出見於衰老紅血球)(1~4%)。暴露於各種氧化藥劑或其它原因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貧血時,會大量出現。苯的胺基或硝基化合物引起的中毒,因會與紅血球內血紅素蛋白分子中的硫基結合,使血紅素蛋白被氧化變為不溶於水的沉澱物,而以包涵體形式出現。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海因茲氏小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