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鯝魚(苦葳)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Kooye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Varicorhinus barbatulus (Pellegrin, 1908)
形態:
體延長而略圓;頭寬圓而稍尖;吻短,圓鈍而凸出;口寬而橫裂於吻之下方,略成弧形;有兩對極小的吻鬚及頜鬚;體背黃綠色,腹部淡白。
分布:
台灣的淡水水系。
生態習性:
鯝魚(圖(一))棲息高海拔的河川上游,水溫低於20℃的中下游河川亦可見其蹤跡。正常魚的體背為黃綠色,腹緣為白色,各鰭為黃色,而很不易獲得此橘紅色的變種鯝魚(圖(二)),或許這是對環境變化的警訊。嗜食水底岩石附著藻類的草食性魚類。
利用:
是溪釣的主要魚種,飼養容易,具觀賞與食用價值。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鯉目(Order Cypriniformes)
首目:
骨鰾首目(Superorder Ostariophysi)
系:
耳鰾系(Series Otophysi)
科:
鯉科(Family Cyprinidae),Carps or Minnow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鯝魚(苦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