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長毛角蚜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長毛角蚜Rhopalosiphum rufiabdominalis無翅胎生成蟲皮平滑;觸角5節;體毛及觸角毛等長,長過觸角第三節之直徑,觸角第五節之鞭部較其基部長8、9倍;腹管有橫刻紋,近先端細縊,故管口顯明。有翅者觸角三、四節各有15、0~2個副感覺器,第三節上者排列無序;前翅中脈有時一次分枝。其寄主植物為禾本科之水稻、玉米、兩耳草,茄科之馬鈴薯塊根,及菊科之假吐金菊。 其分布於全省各地區,發生數量極大,多寄生於禾本科植物(尤其是雜草)的根部。於每年之春季及秋末冬初發生。在秋末冬初有部分有翅胎生個體飛至桃樹,但其有性型至今未發現。在此以許洞慶(1980)及陶家駒(1990)所發表之文獻內容為主。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長毛角蚜
中文亞科名: 常蚜亞科
中文亞綱名: 有翅亞綱
中文屬名: 胖管蚜屬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中文目名: 半翅目
中文科名: 常蚜科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總科名: 蚜總科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亞科名: Aphidinae
拉丁亞綱名: Pterygota
拉丁屬名: Rhopalosiphum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目名: Hemiptera
拉丁科名: Aphididae
拉丁種小名: rufiabdominalis
拉丁綱名: Insecta
拉丁總科名: Aphidoidea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