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紋赤蛇 - 教育百科
環 | |
紋 | |
赤 | |
蛇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棲息於山區林木底層、石縫、腐植堆裡。夜行性,動作緩慢,性隱蔽,攻擊性弱,但具有神經毒,仍宜小心處理。以蜥蜴和小型蛇類,如以盲蛇為食。於夏季產卵,每窩產卵4-14枚。 |
|
知識 1: 林地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環紋赤蛇 | |
中文門名: | 脊索動物門 |
紀錄類別: | 脊椎動物爬蟲知識單元 |
中文科名: | 蝙蝠蛇科 |
拉丁亞門名: | Vertabrata |
拉丁屬名: | Calliophis |
中文綱名: | 爬蟲綱 |
拉丁界名: | Animalia |
拉丁科名: | Elapidae |
拉丁門名: | Chordata |
學域-大分類: | 動物-爬蟲類 |
拉丁亞目名: | Serpentes |
中文界名: | 動物界 |
世界地理分布: | 東南亞 |
台灣分布地點: | 綠島 |
中文亞目名: | 蛇亞目 |
中文目名: | 有鱗目 |
拉丁目名: | Squamata |
拉丁綱名: | Reptilia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環紋赤蛇 |
英文名: | Sinomicrurus macclellandi swinhoei |
描述: 環紋赤蛇是一種中小型的蛇類,最大全長可達98公分,其身體細長,全身主要由棕色與黑色相間的環紋構成,黑色環紋明顯較棕色環紋窄,且黑色環紋外緣緊連著有黃色細邊,此外頭部後方有一寬而明顯的白色環帶,是很容易辨認的蛇類。環紋赤蛇是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蛇類,於夏季產卵,每窩可產卵4到14枚。 |
|
分布: 環紋赤蛇分布於臺灣本島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地區。此外,在中國西南和中南部地區、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北邊及南琉球群島都有其分布。 |
|
作者: | 王緒昂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Hemibungarus macclellandi (Reinhardt, 1844) |
|
形態: 體型細小,且性情溫和,在台灣尚無咬人的正式記錄。頭部有一白色橫帶,身體為黑、紅環紋相間,背鱗列數為13列。 |
|
分布: 台灣、中國大陸中南及西南部、印度、尼泊爾、緬甸、越南北部、琉球群島南部。 |
|
生態習性: 於台灣侷限分布於部分低海拔山區與丘陵的闊葉林或林緣地帶,族群數量不多。卵生,多於夜間活動,可能以小型爬蟲類與無脊椎動物為食。 |
|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
|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
|
科: 蝙蝠蛇科 (Family Elapida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環紋赤蛇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