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蛉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ㄎㄨㄣㄔㄨㄥˊㄇㄧㄥˊㄖㄨˊ:「ㄇㄧㄥˊㄌㄧㄥˊ」、「ㄑㄧㄥㄌ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蛉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íng
解釋:
  1. →螟蛉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íng
解釋:
參見「螟蛉」、「蜻蛉」等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蛉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蜻蛉」:昆蟲綱蜻蛉目。形似蜻蜓,前翅之前緣稍短,不能飛遠。《說文解字.虫部》:「蛉,蜻蛉也。」《戰國策.楚策四》:「王獨不見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亦稱為「赤卒」、「赤衣使者」。

2. 「螟蛉」:

⑴ 桑樹上小青蟲。《詩經.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嬴負之。」漢.毛亨.傳:「螟蛉,桑蟲也。」唐.孔穎達.正義:「陸機云:『螟蛉者,桑上小青蟲也。』」清.黃遵憲〈述聞〉詩八首之二:「螟蛉果臝終誰撫,猿鶴沙蟲總可哀。」

⑵ 蜾蠃常捕捉螟蛉以餵養其子,古人誤以蜾嬴養螟蛉為己子,後因稱養子為「螟蛉」。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這一個小廝必是你乞養來的螟蛉之子,不著疼熱,所以著他償命。」《三國演義》第三六回:「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

注音: ㄌㄧ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蛉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