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淪喪 - 教育百科
行 | |
為 | |
淪 | |
喪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ehavioral Sink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行為淪喪是由研究密度如何影響動物社會行為之學者卡爾宏(Calhoun, 1962)所提出。最初,他觀察在戶外圍欄中的野鼠,然而在食物與水完全充足也沒有天敵的狀況下,老鼠的數量卻始終低於150隻。卡爾宏覺得疑惑,於是設計了一個實驗情境繼續觀察。在觀察中他發現當老鼠的族群數目超過正常水準,擁擠將使正常行為完全崩潰。雌鼠不再築巢與哺乳,雄鼠的攻擊水準也會上升,而幼鼠則多半被遺棄或吃掉。卡爾宏將這種在極度混亂、擁擠的情境中發生的狀況稱為行為淪喪。然而,這僅僅是研究動物的結果。由於學習、認知、文化因素都可能與空間密度形成交互作用,因此,人類處於超過人類維持正常社會組織能力的擁擠、高密度環境中,究竟會不會發生行為淪喪至今未有定論。畢竟,人類彼此間的互動不僅複雜,也更具彈性。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行為淪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