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箍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ㄨˋㄐㄧㄣˇㄨˋㄊㄧˇ˙ㄉㄜㄏㄨㄢˊㄓㄨㄤˋㄨˋㄖㄨˊ:「ㄊㄡˊㄍㄨ」、「ㄈㄚˇㄍㄨ」、「ㄐㄧㄣㄍㄨ」。
  2. ㄕㄨˋㄐㄧㄣˇㄌㄟㄐㄧㄣˇㄖㄨˊ:「ㄊㄚㄩㄥˋㄕㄥˊ˙ㄗㄅㄚˇㄇㄚˊㄉㄞˋㄍㄨㄐㄧㄣˇㄇㄧㄢˇ˙ㄉㄜㄌㄧˇㄇㄧㄢˋ˙ㄉㄜㄙˋㄌㄧㄠˋㄉㄧㄠˋㄔㄨㄌㄞ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箍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束緊物體的環狀物。
    【例】頭箍、髮箍
  2. 束緊、勒緊。
    【例】他用繩子把麻袋箍緊,免得裡面的飼料掉出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束緊物體的環狀物。如:「頭箍」、「鐵箍」。《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六回:「夏作人沒法,又不曾裝好假辮子,只得把老婆的髭子,打了一條假辮,裝在涼帽箍裡面。」
[動]
束緊、勒緊。《儒林外史》第四回:「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臉和頸子箍的緊緊的,只剩得兩個眼睛,在縣前示眾。」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hoo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圈子。
  2. [[名] ] 圓形或環形的塊狀物品。
  3. [[名] ] 用來指人或人的體型。是比較口語、不禮貌的用法。
  4. [[名] ] 團狀物品的外圍、邊緣。
  5. [[量] ] 元、塊錢。計算金錢的單位。
  6. [[名] ] 周圍呈圓形的物品。
  7. [[動] ] 用竹篾或鐵絲束緊。
  8. [[動] ] 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