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藏性詮釋資料 - 教育百科
典 | |
藏 | |
性 | |
詮 | |
釋 | |
資 | |
料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preservation metadata |
作者: | 陳淑君 |
日期: | 2013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典藏性詮釋資料(reservation etadata)是有關資訊資源的保存管理之詮釋資料,主要應用於數位資源的活動記錄,諸如資料更新與遷移等,以確保能夠長久保存與取用數位資源。鑑於數位資訊的脆弱性質,可能被有意或無意地篡改或變樣;也可能因為儲存媒體與軟硬體技術的改變,而變成無法使用。因此,適時的格式遷移或將目前的軟硬體行為模擬成未來的軟硬體平台等,皆是克服這些挑戰的一種策略。詮釋資料在此扮演關鍵的角色,確保資源將可以在未來繼續存活並被取用。數位資訊的保存與維護,需要特別的元素,去追縱一個數位物件的血統或歷程(lineage),詳述其實體特徵並記錄其行為,以模擬為未來技術。元素實例,包括各種保存活動的屬性,諸如更新週期、遷移等。國際間許多組織機構已經開始致力於界定數位保存的詮釋資料格式,例如:澳洲國家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的潘朵拉計畫(Preserving and Accessing Networked Documentary Resources of Australia,簡稱PANDORA)、英國雪松計畫(CURL Exemplars in Digital Archives,簡稱Cedars),及美國國際圖書館電腦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簡稱OCLC)與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Research Libraries Group,簡稱RLG)的聯合工作小組。OCLC與RLG後續贊助,研製保存性詮釋資料的架構PREMIS(PREservation Metadata: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嘗試發展一套在數位保存系統內典藏性詮釋資料的編碼、儲存與管理的核心元素與策略。上述許多的典藏性詮釋資料相關計畫,皆是建基於或與國際標準「開放檔案資訊系統參考模型」(ISO Reference Model for an 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OAIS)相容發展而成。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典藏性詮釋資料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