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建構主義課程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structivism in Curriculum
作者: 白亦方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建構主義的起源是多學科的,含有語言學、心理學、科學、社會學或哲學。此派的中心思想在於,知識是個體身處於一種社會情境下,對於人類行為、社會體制的主動建構結果。這種知識觀塑造了該學派的獨特性,對於客觀知識與真理存在的論點也帶來很大的挑戰。
  建構主義的知識論對學校知識與教導內容(課程)也有影響。知識的客觀性與事實性喪失傳統的優勢地位,而為另一種觀點取代;個人的學習舉足輕重,如同柏格耳(P. Berger)與陸克曼(T. Luckmann, 1967)所言,在一種「實體的建構」下,教學不再是客觀、文化認可的知識體傳遞,而比較像是一種協助個體自我建構、自我解釋的過程,亦即從精熟知識內容轉變到個人對知識意涵的理解與詮釋。
  以美國一九八○年代著名的赫姆斯小組(Holmes Groups)為例,其師範教育改革主張便淵源於建構主義的心理學,以為知識是一種透過象徵互動的社會建構,理解、掌握知識的管道是多元的。赫姆斯小組一九九○年報告書指出,教育的任務之一在於指導學生創造知識與意義,塑造文化;教育改革的真正需求在於機制的聯結網路與多種改革模式的提供;所謂專業的教師指的是能夠處理偶發、多元的知識,師生雙方扮演問題解決者的角色,強調專業自主與自我管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建構主義課程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