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知識 - 教育百科
背 | |
景 | |
知 | |
識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ackground Knowledge |
作者: | 謝青龍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背景知識一詞的使用,主要是指我們要了解一個理論或學說時,所需要的先備知識;或是指我們在理解一個理論或學說時,其實已經不自覺地將此理論或學說,置於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內。 正如否證論(falsificationism)的倡導者波帕(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認為:純觀察或實驗是不存在,雖然在我們設想的假設之前都有過一些觀察,但這些觀察總是要預先假定採納了一種參考框架、理論的框架。而這個預先已存在的參考框架,便是所謂的「背景知識」。 波帕的學生兼同事拉卡托斯(Imre Lakatos, 1922~1974),推廣了波帕對背景知識的看法。他認為理論的正確性必須有一定的條件為前提,而這個前提便是關於科學理論的背景知識的問題了。 拉卡托斯認為任何理論都不是各自孤立,而是與其他理論相互聯繫的,因而與它相互聯繫的其他理論就構成這個理論的背景知識(又稱初始條件initial condition)。當實驗事實與科學理論不一致時,我們是無法區辨「是理論本身錯誤,還是背景知識有誤」。 因此在拉卡托斯的「精緻否證論」(sophisticated falsificationism)中認為:經驗是不能否證理論,因為任何理論都可以通過適當地調整它的背景知識,把它從經驗的反駁中永遠地挽救出來。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背景知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