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美洲豹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celot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Leopardus pardalis (Linnaeus, 1758)
形態:
底色為白或黃褐色到紅灰或灰色,身體顏色較暗處有暗色條紋和斑點,左右臉頰各有2條條紋,腿內側有1~2條橫帶,尾巴或有環帶,或僅在背面有橫紋;頭軀幹長55~100公分,尾長30~45公分,體重11.3~15.8公斤。
分布:
美國亞歷桑那州和德州到阿根廷北部。
生態習性:
棲地多樣,從熱帶森林到乾燥灌叢地都有,但需要有茂密的植被,白天在樹洞或密植被中休息,夜晚活動,能跑、跳、爬樹、游泳,一晚平均活動距離1.8~7.6公里,雄獸的活動距離較雌獸遠2倍,食物包括鼠、兔、小鹿、小豬、鳥、蛇和魚;通常單獨活動,族群密度每5平方公里2~4隻,活動範圍1~14平方公里,雄獸的活動範圍遠大過雌獸,且通常與數隻雌獸的活動範圍重疊;秋季是生殖高峯,發情週期約25天,懷孕期79~85天,一胎1~3仔,平均生1.64仔,出生時體重200~340公克,6週斷奶,雌獸18~22個月性成熟,雄獸30個月性成熟,圈養下壽命可達21年5個月,由於國際貿易壓力極大,數量大幅減少,目前列名〈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瀕危物種。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科:
貓科(Family Fel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美洲豹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