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障礙賽跑 - 教育百科
ˋ
ˋ
ˋ
ˇ
  • 漢語拼音 zhàng ài sài pǎo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àng ài sài pǎo
解釋:
一種徑賽運動。在賽程中安插各種障礙,讓選手通過。也稱為「障礙競走」。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障礙賽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eeplechase
作者: 王順正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障礙賽跑屬於田徑運動中的徑賽項目,起源於狩獵活動,獵人為了追狐狸,往往要穿越荊棘地段,攀越懸崖峭壁等障礙物。英國人最早把獵狐引到運動場合,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有了障礙賽跑。
  障礙賽跑於一九○○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時開始列入正式比賽項目,當時距離為二千五百公尺;目前所舉行的障礙賽跑距離為三千公尺,為男子組的比賽項目,女子組則尚無障礙賽跑項目。二十公尺障礙賽跑比賽,出發時採站立式,不分道;比賽全程中,選手必須跨越欄架二十八次,水坑七次,欄架高度為○‧九一四公尺,水坑長寬皆為三‧六六公尺。迄一九九四年止,二十公尺障礙賽跑的最高紀錄,是肯亞奇普唐伊(Moses Kiptanui)的八分○‧○八秒。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障礙賽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