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達甘 - 教育百科
那 | |
達 | |
甘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Nãdagam |
作者: | 高麗娟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歌舞劇名。錫蘭古老民俗鄉村歌舞劇的形式,原貌幾乎已消失滅跡。此劇十九世紀時被改型。新形式始於1770年,一位具克羅西亞(Croatia)血統的中產階級人士Phillipu Sinno將此劇改型,內含天主教的影響。新形式有點卡力騷舞〔見Calypso〕的味兒,如美國黑人靈歌,但有更多的舞蹈和動作,並且主題性的內容都用很強的宣傳手法傳達。新式劇亦有少數舊式的影子,並非完全由童話性質所取代,尤其該劇型特有的古老神秘意義部份。舞劇之音樂代之以德式的風琴伴奏,配上坦米爾(Tamil)的鼓樂,此鼓稱作Demala bere;而頌歌部份則使用坦米爾民俗劇中古老傳統的神聖詠唱形式。此舞劇之舞場稱作karaliva,是圓型的、有高起的舞臺部份、有頂蓋、布幕、油畫的背景,觀眾席舖有沙子。整個表演始於晚間九時,節目延至清晨。劇中人物:一位演出人,稱作Pete Gura,他的任務是居中協調領唱人(kantaru)及二位鼓手;另有二位論命者、一位小丑介於其中助以進行整個劇情;還有其他演員進場,每一位有其特定的歌調及舞蹈,有些人戴著面具入場。歌舞劇本身是抒情的,由詩歌為始,而朗頌、啞劇、及舞蹈(與坦米爾的Teruk-kuttoo形式極為類似)。研究學者宣稱,那達甘後來逐漸脫離宗教色彩,並未獲得高評價,約盛行一個半世紀後而沒落。 |
|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那達甘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