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鈉吸著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dium-Absorption Ratio, SAR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可溶性鈉與可溶性二價陽離子間的關係,即由某一水溶液或土壤溶液中,在平衡時之鈉莫耳電價濃度對鈣與鎂莫耳電價濃度和之半的比值,可以預估土壤中可交換性鈉的百分率或SAR,其定義為:
  
  以鈉吸著比SAR分類灌溉水等級,主要是因為交換性鈉量,會影響土壤的物理性,對植物而言,在SAR尚低而不傷害土壤物理性的情形下,植物組織也可發生鈉的累積。鈉吸著比的水質可分為低、中、高、極高鈉水(S1~S4)四等級。鈉吸著比愈高,對土壤危害愈大,對植物生長愈不利。低鈉水(SAR10(mmol/L)1/2以下,S1)對任何土壤均可行灌溉,不會使土壤中交換性鈉量增加至傷害植物的度,中鈉水(SAR 10-18(mmol/ L)1/2以下,S2)對質地、陽離子交換能量(CEC)大的土壤,可能發生相當程度的鈉害,但對粗質地土壤或滲透性良好的有機質土,均可利用。高鈉水(SAR18-26(mmol/ L)1/2以下,S3)對大部分土壤,可能發生交換性鈉濃度的累積的危害。極高鈉水(SAR26(mmol/L)1/2以上,S4)不能供灌溉之用,除非該水屬於低鹽水或中鹽水,且同時施用鈣溶液,石膏或其他改良劑至土壤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鈉吸著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