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間時攝影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ime-Lapse Photography
作者: 朱則剛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電影與電視均是根據視覺暫留原理(Persistence of Vision)以高速度攝製,一般的有聲電影片均用每秒24幅(24 Frames Per Second,簡稱24 fps)的速度拍攝,而電視則有每秒25幅(PAL及SECAM系統)或每秒30幅(NTSC系統),所謂間時攝影即是以慢於這種標準速度間隔拍攝之意。
  採間時攝影所拍攝的影片與錄影帶,在正常放映時,原先的動作會加快。此種技術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用於拍攝花朵開放的過程,原先可能需要12個小時的過程,如果採每秒鐘拍攝一幅畫面的方法拍攝,12小時總共只拍攝720幅畫面,在放映時即縮成30秒中呈現,可以產生特別的視覺效果,在教育影片中經常使用。
  在一般的用途上,間時攝影在記錄的功能上使用較為普遍,例如利用遙測影像的技術自衛星對地面活動或氣象所拍攝的紀錄,或是銀行的閉路電視系統對櫃臺及提款作業的監控紀錄,多採固定速度間時拍攝,以達到節省影片(影帶)、延長攝(錄)影時間、並盡量維持完整紀錄的功能。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間時攝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