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頰刺魚 - 教育百科
頰 | |
刺 | |
魚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頰刺魚 |
英文名: | Genicanthus lamarck |
描述: 體卵圓形。吻圓鈍。眼間隔稍凹。口小;兩頜齒呈尖形。前眼眶骨具2強鋸齒,後緣游離,且具深刻;前鰓蓋後緣具鋸齒;前鼻孔圓形,小於卵形之後鼻孔。體被中大圓鱗,頭部與奇鰭較小;側線完全,但止於尾柄。背鰭硬棘XV,軟條15-16;臀鰭硬棘III,軟條17-18;背鰭與臀鰭軟條部後端尖形;腹鰭尖形,第一軟條延長;尾鰭深凹形,上下緣延長如絲狀。體乳白色,體背褐色,體側具3-5條黑縱帶。背鰭除軟條部後下方外全為黑色;除腹鰭外,餘鰭乳白色且具黑色小點;雄魚腹鰭黑色,尾鰭上下葉無黑色帶;雌魚及幼魚腹鰭灰色,尾鰭上下葉具黑色帶。 |
|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東非洲至所羅門群島,北至日本琉球群島,南至澳洲。台灣產於綠島海域。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Lamarck's Angelfish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Genicanthus lamarck (Lacépède, 1802) |
|
形態: 體長型;吻短鈍,口小;體側背部褐色;下部乳白色;眼後至尾柄有3~5條黑縱帶;背鰭除軟條後下方外為黑色;各鰭具細黑點;雄魚腹鰭黑色,尾鰭上下葉無黑色帶;雌魚與幼魚腹鰭灰色,尾鰭上下具黑色帶;體長可達20公分。 |
|
分布: 西太平洋。 |
|
生態習性: 棲息於珊瑚礁區約水深10公尺處,以無脊椎動物如海膽、海參等為生的肉食性魚類。體色變化很大。有性轉變現象。 |
|
利用: 供觀賞。 |
|
門: T0000000001--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T0000000020--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T0000000101--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T0000000090--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T0000000111--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T0000000116--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T0000000171--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T0000000423--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
|
首目: T0000000319--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
|
亞目: T0000000424--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
|
系: T0000000351--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
|
科: T0000000469--蓋刺魚科(Family Pomacanthidae),Angelfishes |
|
上科: T0000000425--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頰刺魚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