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天然類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atural Analogue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放射性廢料之處置工程設計所需考量的時間尺度,遠在傳統的數十年結構物之上,如何從有限的工程經驗及實驗數據,去外插設計出可靠的廢料處置工程?且作跳躍式的非傳統思考,如考古學可將參考經驗尺度延伸到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自然類比研究,可窺放射性在萬古環境中的命運,這些均可提供放射性廢料工程上的重重圍堵設計參考啟發的靈感與具體量化的科學數據:
  ●固化體品質猶如天然的火山玻璃,從其穩定性及滲出率研究,可肯定玻璃固化的設計。
  ●廢料鋼桶的主要考量是抗腐蝕,鐵質隕石及羅馬廢墟的鐵器的研究,極富價值。
  ●處置工程中在廢料桶周圍的白堊土回填,從海灣沉積質的研究,都可強化工程的設計。
  ●處置場結構體的混凝土,可從不少的古代大型建築結構,獲致寶貴經驗。
  ●當所有人為工程都盡了力後,就只聽天命了,所以為放射性廢料尋覓風水歸宿一選址乃是處置的一大考量。西非加彭的奧克盧鈾礦脈,是二十億年前的天然反應爐;巴西孟洛得法羅驖礦含相當豐富的稀土,且在風化嚴重的山坡;加拿大雪茄湖的鈾礦及義大利敦那羅巴的化石林等,都是大自然寫下的豐富數據,提供了第一手最直接的資訊。
  屬於本土化的研究,從圓山、牛稠子、卑南,到大陸的馬王堆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天然類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