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鼻海鰶 - 教育百科
高 | |
鼻 | |
海 | |
鰶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高鼻海鰶 |
英文名: | Nematalosa nasus |
描述: 體呈長卵圓形,側扁,腹緣具鋸齒狀的稜鱗,17-18+14-15個。頭中大。吻短而鈍突。眼側位,脂性眼瞼發達。口下位,平直;無齒;上頜突出於下領,上頜骨末端向下彎曲,向後延伸至眼前緣下方。鰓蓋光滑;前鰓蓋骨下支上方無三角形之肌肉。體被橢圓形圓鱗,鱗片後緣之具鋸齒狀,縱列鱗45-50;背鰭前不具中線鱗;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5-16,末端軟條延長如絲;臀鰭起點於背鰭基底後方,具軟條20-24;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綠褐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鰓蓋後上方具一大黑斑,其後有數列黑色小點狀縱帶。背鰭、胸鰭、尾鰭淡黃色;餘鰭淡色。 |
|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波斯灣、安達曼海、中南半島、南中國海到韓國。臺灣西南部沿海較常見。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Nematalosa japonica (Regan, 1917) |
|
形態: 背鰭最後一鰭條延長為絲狀;上頜骨末端明顯向下彎曲;口下位;鱗片後緣呈鋸齒狀。最大體長達19公分。 |
|
分布: 太平洋西區(日本海,中國,台灣,香港,菲律賓,泰國,越南)36°N~7°S。 |
|
生態習性: 底層浮游群聚性,分布在近岸之沙泥區域,喜好較暖海域;濾食性,喜好小型藻類及有機懸浮物為食。 |
|
利用: 次要經濟性魚類。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鯡形魚亞組(Subdivision Clupeomorpha) |
|
目: 鯡目(Order Clupeiformes) |
|
亞目: 鯡亞目(Suborder Clupeoidei) |
|
科: 鯡科(Family Clupeidae),Sardine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高鼻海鰶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