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安氏異鱗吻鱈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Idiolophorhynchus andriasheri (Sazonov, 1981)
形態:
頭部大,佈滿許多弱棘或無棘的鱗片;口小,下位可突出,無頦鬚。吻長而尖,吻部尖端無硬棘。齒為錐狀,小而尖細,多列排成窄的齒帶。鰓條骨為7條。魚體有4列擴大特化之強棘鱗,體背側及腹部中央各1列,兩胸鰭之基底後方各1列。腹鰭甚小不發達,有一延長呈絲狀的鰭條。無發光器,肛門緊臨臀前。體為棕色,各鰭為深棕色,體型中小型,體長可達26公分左右。
分布:
僅發現於澳洲南部及紐西蘭。
生態習性:
棲息於1,030~1,484公尺間的海域,深海底棲性。數量相當稀少,全世界目前所採獲之標本寥寥可數,僅1屬1種。
利用:
僅有學術價值,無經濟價值。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鱈形目(Order Gadiformes)
首目: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科:
鼠尾鱈科(Family Macrouridae),Grenadiers,Rattail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安氏異鱗吻鱈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