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黑臉鵐(灰頭鵐)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lack-faced Bunting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Emberiza spodocephala
形態:
體長14公分。雄鳥,頭、頸側、喉及胸部暗灰黑色,眼先黑色,背褐色,具有黑色縱紋,亦即尾羽褐色,具有淡色羽緣。腹部以下淡黃色,兩脅沾褐色且具有縱紋。雌鳥全身大致為褐色,密佈深色縱紋,有不明顯的淡色眉紋,頰紋皮黃白色。在中國華南的亞種,雄鳥的頭胸部為橄欖綠色。在日本的亞種,雄鳥眼後細眉紋以及頰紋黃色,喉、胸、腹部黃色,雌鳥眉紋以及頰紋黃白色,其餘與前述相同。
分布:
共3亞種,分布於亞洲中部及東部,繁殖於中國東北、韓國至日本、西伯利亞以及中國西南部,於華南、台灣、海南島一帶度冬。
生態習性:
棲息於海岸灌叢、防風林、稻田、平原草地至高山溪流、池塘邊灌叢。為相當普遍的候鳥。遷徙期間於高海拔山區較容易發現。一般喜歡於灌叢區活動,以草本植物的種子和昆蟲為食。單獨、成對或是成鬆散的小群活動,甚為安靜,通常僅發出單調小聲的“嘖、嘖、嘖”聲,和其他的鵐類類似。繁殖期雄鳥會發出細長而婉轉的輕柔鳴唱,甚為悅耳。生性機警,稍有動靜即迅速飛離,沒入草叢中躲避。飛行時可見到外側尾羽白色,並會發出較急促的叫聲。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
鵐科(Family Emberiz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黑臉鵐(灰頭鵐)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