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河豚(或河魨)毒素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trodotoxin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河豚毒素係非蛋白質性神經毒,性質穩定,加熱或醃製都不會被破壞。毒性相當於氰化鈉之1,000倍以上。作用機轉和麻痺性貝毒素類似,為抑制鈉離子通道而阻斷神經傳導及骨骼肌細胞去極化。對週邊神經的作用最大,中樞神經次之、自主神經最小。河豚毒素分佈廣泛,主要見於魨形目的魨科,另外如二齒魨科、尖鼻魨科、翻車色科、三棘魨科、鱗魨科、單棘魨亞科、箱魨科,也可含河豚毒素。除河魨外,部分貝類(如織紋螺、玉螺)、蝦虎魚(Gobius criniger)、藍紋章魚(Tarichia torosa, blue-ringed octopus)、蠑螈、南美青蛙(Atelopus sp.)等海洋生物亦含有河豚毒素。由於河豚毒素分佈於多種海洋生物,故推測其來源可能和食物鏈有關,已有某些細菌如Vibrio、pseudomonas等菌,被發現可生成河豚毒素,而這些細菌可由紅藻及河豚體內分離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河豚(或河魨)毒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