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蝕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róng shí |
解釋:
地面水或地下水對岩石中的可溶性化學物質所進行的溶解和搬移作用。此一作用在石灰岩地區表現得特別顯著。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溶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rrosion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岩石經化學作用而溶解慢慢變小、變細成土壤的過程,稱之為溶蝕。這種化學作用主要有以下四類: (1)溶解(solution):水對可溶於水的岩石構成物質,實行溶解,如溶解岩鹽、石膏、鉀鹽類等等。 (2)碳酸化(carbonation):含碳酸的水對岩石物質進行溶解,使成為可溶性的碳酸化物,如雨水之溶解石灰岩,產生石灰岩地形。 (3)水解(hydrolysis):如水分對岩石進行加水分解。 (4)水合作用(hydration):岩石因著水而鬆軟,易遭破壞。岩層之原有膠結物經水溶,失卻其膠結性。因此,在岩石的岩面,常可看到蜂窩狀的小孔,甚或鍋底狀的凹壁,可能都是溶蝕作用的成果。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溶蝕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