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革十六條〕(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革十六條〕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之簡稱,由中共入屆十一中全會於一九六六年八月八日通過,為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的標誌及綱領性文件,因此項決定共含十六條規定而得此簡稱。其十六條的標題依次如下:(1)社會主義革命的新階段;(2)主流和曲折;(3)「敢」字當頭,放手發動群眾;(4)讓群眾在運動中自己教育自己;(5)堅決執行黨的階級路線;(6)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7)警惕有人把革命群眾打成「反革命」;(8)幹部問題;(9)文化革命小組、文化革命委員會、文化革命代表大會;(10)教學改革;(11)報刊上點名批判的問題;(12)關於科學家、技術人員和一般工作人員的政策;(13)同城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相結合的部署問題;(14)抓革命,促共產;(15)部隊;(16)毛澤東思想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行動指南。其中第十條「教學改革」提出:「改革舊的教育制度,改革舊的教學方針和方法,是這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任務。在這場文化大革命中,必須徹底改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在各類學校中,必須貫徹執行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學制要縮短,課程設置要精簡,教材要徹底改革,有的首先要刪繁就簡。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也就是不但要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的鬥爭。」〔文革十六條〕雖然是一分政治運動綱領,但是其中提到教育的部分相當具體,也使教育在文化大革命中首當其衝。此後,教育界整個捲入文化大革命中,教育事業因而也受到相當程度的破壞。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革十六條〕(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