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入國問俗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rù guó wèn sú
解釋:
到一個新的國境,先打聽當地的風俗習慣,以免觸犯禁忌。語本《禮記.曲禮上》:「入竟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比喻明瞭俗尚,以適應新環境。也作「入境問禁」、「入境問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入國問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章錫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入國問俗是指到另一國家先要打聽他們的風俗習慣。〔禮記.曲禮上〕載「入國而問俗」,指先知道這個國家的習俗,避免觸犯其人民的禁忌。知道其好尚和厭惡之事,順從其習俗表現,就不致失禮,也不致引起不愉快的遭遇。
  習俗在一個國家之內,是民眾所認為的「當然」和「應該」的事件,大家都用此便是對的,否則便錯了。習俗有一種制約的力量,同時也有排他作用。所以到一個國家,若用該國所通用的語言,不但能夠溝通,而且受到歡迎。即如歐洲人吃飯用刀叉,必須先用刀子將肉切一小塊,再用叉子送到嘴裡;但如果把一塊肉一次都切成小塊,再一塊塊的吃,便不合他們的習慣,他們是要吃一塊,才切一塊;或者用刀切麵包,用叉子插麵包;如用湯匙喝咖啡,也同樣不合他們的習慣,不知道這些,便會貽笑大方,甚至引起他們的反感。因為習俗的制約性,使不合習俗的表現成為失禮,以至有意侮辱當地的習慣;排他性便是排斥和自己習俗不同者的作用。這種情形,在世界大同實現之前,出國的人是應該知道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入國問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似詞 入境問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