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延宕模倣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ferred Imitation
作者: 王文科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依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的觀點,兒童在二歲至七歲期間,思考是透過記號功能(Semiotic functioning,即兒童具有使用心理意象及以字代表不出現之東西的能力)而發展的。延宕模倣是用來說明兒童具有記號功能的一種行為模式。
  嬰兒在三個月大時,就會試著模倣可看得見的別人所表現的行為;可是真正具有心理表徵形式的模倣,則要在兩歲以後。所謂延宕模倣指的是後者,即兒童能透過表徵形式,模倣曾隔一些時間未出現的物體或事件,如兒童模倣早些時日與父母在一起做蛋糕的情形,自己玩做蛋糕,即表示他正在進行延宕模倣。
  延宕模倣的重要性,在於兒童已發展出心理上能代替(記憶)所模倣的行為;如未具有表徵,將無法從事模倣。由於兒童想準確複製以前的行為,因此模倣基本上可說是一種調適作用(accommodation)。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延宕模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