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往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ㄔˋ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8
  • 漢語拼音 wǎ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ㄑㄩˋㄖㄨˊ:「ㄌㄞˊㄨㄤˇ」、「ㄨㄤˇㄈㄢˇ」。
  2. ㄍㄨㄟㄒㄧㄤˋㄖㄨˊ:「ㄒㄧㄤˋㄨㄤˇ」、「ㄕㄣˊㄨㄤˇ」。
  3. ㄍㄨㄛˋㄑㄩˋ˙ㄉㄜㄖㄨˊ:「ㄨㄤˇㄕˋ」、「ㄍㄨㄛˋㄨㄤˇㄩㄣˊㄧㄢ」、「ㄨㄤˇㄖˋㄑㄧㄥˊㄏㄨㄞˊ」。
  4. ㄖㄣˊㄐㄧˋ˙ㄉㄜㄨㄤˇㄌㄞˊㄐㄧㄠㄐㄧˋㄖㄨˊ:「ㄐㄧㄠㄨㄤˇ」。
  5. ㄒㄧㄤˋㄖㄨˊ:「ㄨㄤˇㄑㄧㄢˊ」、「ㄨㄤˇㄏㄡˋ」。
  6. ㄨㄤˇㄨㄤˇㄇㄟˇㄇㄟˇㄔㄤˊㄔㄤˊㄖㄨˊ:「ㄇㄟˇㄈㄥˊㄐㄧㄚˋㄖˋㄊㄚㄨㄤˇㄨㄤˇㄏㄨㄟˋㄉㄞˋ˙ㄓㄜㄐㄧㄚㄖㄣˊㄔㄨㄑㄩˋㄐㄧㄠㄧㄡ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往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ǎng
解釋:
  1. 由此處到別處。與「來」、「返」相對。
    【例】前往、人來人往、往返費時
  2. 歸向。
    【例】嚮往、神往
  3. 交際、應酬。
    【例】交往
  4. 過去的、從前的。
    【例】往年、往事
  5. 昔時、故事。
    【例】鑑往知來
  6. 介詞。相當於「朝」、「向」,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
    【例】往東走、往前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wǎng
解釋:
[動]
1.去。如:「前往」、「人來人往」。《易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2.歸向。如:「嚮往」、「神往」。《穀梁傳.莊公三年》:「其曰王者,民之所歸往也。」
3.交際、交朋友。如:「交往」。《禮記.檀弓上》:「非兄弟,雖鄰不往。」
4.致贈、贈送。《文選.曹植.與楊德祖書》:「今往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
[形]
過去的、從前的。如:「往年」、「以往」。五代十國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名]
1.昔日、昔時。《易經.繫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來,無邑憐之心。」
2.死者。《左傳.僖公九年》:「送往事居。」晉.杜預.注:「往,死者;居,生者。」
[介]
向、朝。表示動作的方向。如:「往東走」、「往前看」、「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í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過去、昔日。
音讀: ó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介] ] 向某處而去。
  2. [[形] ] 過去、昔日。
  3. [[動] ] 去。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