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普通夜鷹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普通夜鷹
英文名: Caprimulgus jotaka jotaka
描述:
體長約28cm。全身大致為深灰褐色。頭黑褐色。眼深褐色。眼下自喙基部向後有一道白紋。背部及翼密布細白點及蟲蠹斑,並有許多赤色斑點。尾灰褐色,有多道不規則深淺交錯橫帶。肩羽及翼上覆羽各有一道不甚明顯的淡色帶。翼褐色,最外側4枚飛羽黑褐色,中央有一醒目的淡色斑,雄鳥為純白色,雌鳥為米黃色。雄鳥喉部有2塊白斑,中央被粗黑喉央線隔開,雌鳥喉部白斑小而不明顯。胸灰黑色。腹部米黃色,密布深褐色橫紋。尾下覆羽米黃色。尾羽下面為灰褐色,雄鳥最外側3至4枚近末端有醒目大白斑,最末端黑褐色;雌鳥無此白斑。喙黑色。腳褐色
分布:
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華南、華東至東北、貝加爾湖地區、日本、帛琉。東北亞的族群於東南亞、菲律賓、印尼度冬。台灣於全島多處有零星的紀錄。離島澎湖有數次發現紀錄。
作者: 林文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Jungle Nightjar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Caprimulgus indicus
形態:
體長28~32公分。背部有許多深色蠹斑及條紋,有似枯葉般的偽裝效果。體色大致為灰褐色,肩羽灰色;喉部黑褐色,下喉部兩側有白色斑塊。本種與長尾夜鷹(Large-tailed Nightjar, Caprimulgus macrurus)相似,但體型略小,頭頂較黑,背部蠹斑較深;耳羽與喉部較不明顯且顏色較深,下喉部白斑較小,沒有暗鏽色的頸圈,胸部顏色較深,肩羽顏色對比不明顯且滿布黑、黃、白色的蠹斑,白至淡黃色的翼帶較不明顯。飛行時,飛羽與尾羽的白斑比長尾夜鷹小。雌雄外形略有差異:雄鳥的初級飛羽與外側尾羽末端有白斑;雌鳥飛羽的斑點偏淡黃色且範圍較小,且沒有明顯的尾羽白斑,外側尾羽末端為褐黃色。亞成鳥體色似雌鳥但顏色較淡,初級飛羽與次級飛羽尖端為淡暖黃色。
分布:
共5亞種,分布於亞洲東部、東南部及南部。於西伯利亞、日本、韓國繁殖,冬季遷移至印尼爪哇附近島嶼、蘇拉維西度冬。少部分為留鳥族群。
生態習性:
棲息於稀疏的常綠闊葉林、針葉樹林或次生林,偶爾出現於開闊地或花園,分布海拔至2,135公尺。雄鳥防禦領域的叫聲是急促的“tuctuctuctu…”,3~4秒內可再可重複達16次,短暫停歇後又重複單調的叫聲;另有一叫聲為快速且低沈的 “quor-qour-quor”,可能為母鳥的叫聲。繁殖期3~8月,每窩可產1~2顆乳白色的卵,上有大理石紋及灰褐色、暗灰色及稻色的斑點。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夜鷹目(Order Caprimulgiformes)
科:
夜鷹科(Family Caprimulg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普通夜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