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比較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arative Psychology
作者: 賈馥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比較心理學是假定人與動物有類似的性質,相信對動物的研究發現,可以應用於人類,而從事研究的一門科學。研究的重點之一是對動物行為的觀察;重點之二是從發生和解剖方面研究環境狀況的影響和生理變化。
  由觀察動物行為印證人類學習,始於俄人巴夫洛夫(I.P. Pavlov, 1849~1936)用狗所做的交替反射實驗,是熟知的所謂「古典制約反射」,認為在學習中可以用一種本能不會發生反應的刺激(S2),與能夠發生反應的刺激同時出現(S1),練習後可以用S2代替S1,以引起預期的效果。此後心理學中繼續研究,成為學習論中頗為流行的行為主義學派。
  應用動物為研究對象,從而了解到人的功能與問題,是研究的一大貢獻,因為這類研究不能以人為實驗品。如心理方面對隔離、禁制、和懲罰等所引起的緊張和生理變化,對挫折和動機等的適應等,都有相當成效。
  研究最大的貢獻在醫學和生態學方面。前者用控制食物成分的觀察對生長的影響,並從而試驗藥物的效果,更借解剖分析內部器官病徵,以至器官移植的可能,對人類的醫療效果貢獻最大。後者則與動物學家及生態學家配合,比較動物的生態環境與人類環境,間接獲得人類生態環境的知識,對科學與技術的進步,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比較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