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污泥床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ludge Bed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由天然或人造多孔物質層組成之設施,通常自污泥池或濃縮槽經濃縮後之污泥可置於其上,係靠日曬蒸發和部份滲濾作用去除水份至含水率85%以下,以便搬運作業或填土等之做最後處置,然而水份蒸發通常較慢,而蒸發率與氣溫相對濕度風速有關,根據經驗濕污泥水份蒸發率為清水蒸發率之75%,滲濾作用的效率視污泥固體物含量及其特性而定,此種脫水法適合於排泥頻率少,當地環境氣象均佳且用地取得容易,因維持管理及經濟上均非常有利,且因其受氣候影響大,故其在構造上可分為開放式和加蓋式,通常都為溫室形建築物,一般污泥床最上層配置20-30公分厚之粗砂層,其下為二十公分厚之礫石層,下層為適當坡度之混凝土面,砂層上以投入污泥厚度10-20公分為標準,污泥床也叫做污泥乾燥床而自污泥滲漏之水,可經乾燥床下之排水管收集,此等過濾液回送至最初沈澱池前,與流入水再處理之,乾燥之良否,依污泥種類及消化程度而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污泥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