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碧紗籠 - 教育百科
ˋ
ˊ
bì shā ló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ì shā lóng
解釋:
唐王播少時孤貧,寄食於揚州惠昭寺木蘭院。寺僧憎惡播,常於飯後始鳴鐘,待播至,飯已畢,播有感而發,遂題詩於寺壁。後播貴,舊地重遊,見昔日所題詩,皆已用碧紗籠罩,因又題:「二十年來塵撲面,而今始得碧紗籠。」典出五代漢.王定保《唐摭言.卷七.起自寒苦》。後比喻因身分地位提高,連帶詩文亦受重視。唐.張仁溥〈題龍窩洞〉詩:「他日各為雲外客,碧紗籠卻又如何?」清.孔尚任《小忽雷》第二齣:「留題處盡名登仕途,那討個碧紗籠句到寒儒。」也作「拂紺紗」、「護碧紗」、「罩碧紗」、「紗碧籠」、「紗籠碧」、「紗籠壁」、「紗為籠」。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碧紗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