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結構性詮釋資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ructural metadata
作者: 陳淑君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結構性詮釋資料(structural metadata),是指出複合資源如何集合在一起的一種詮釋資料類型。界定實體與數位資源的邏輯性結構特色,指出複雜物件的內容組成元素與關係描述。藉由描述數位物件的類型、版本、關聯以及特色,以促進複雜物件的瀏覽、展現或保存,進而讓資源有效的利用。簡單的應用範例,諸如提供資源內部結構的相關資訊,包括頁,節,章,頁數,索引及目次等的組合順序;描述資料之間的關係,如照片B是包含在手稿A之內連接相關檔案,或如檔案A是檔案影像檔B的JPEG格式。結構性詮釋資料的相關標準,包括:標準通用標記語言(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簡稱SGML)、可擴展標記語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簡稱XML、檔案描述編碼格式(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簡稱EAD)、詮釋資料編碼和傳輸標準(Metadata Encoding and Transmission Standard ,簡稱METS)、MOA II專案(Making of American II Project,簡稱MOA II)、Structural Metadata Elements Electronic Binding(簡稱Ebind)等。元素實例,包括結構化的標籤,例如:題名標籤、目次、章、節、戡誤表、索引、子物件之間的關係(例如:日記中的照片)等。其中,最主要的標準是詮釋資料編碼和傳輸標準,是由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簡稱LC)與數位圖書館聯盟(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簡稱DLF)共同發展提出的整合架構標準,嘗試包容其他類型的詮釋資料,諸如描述性詮釋資料及行政性詮釋資料。結構性詮釋資料支援的資源包括書籍、手稿、數位影音、廣播電視、語料庫等多樣媒材類型。應用此類型詮釋資料的數位典藏計畫,案例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國際聲音與影音典藏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 Audiovisual Archives,簡稱IASA)及耶魯大學圖書館數位物件整合計畫(Digital Production and Integration Program,簡稱 DPIP)等。
參考資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結構性詮釋資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