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我狀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go-State
作者: 樊雪春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自我狀態是溝通分析理論對人格結構的假設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一種思想和感覺的系統,該系統與一組相對的行為型態直接相關。溝通分析的創始人柏尼(Eric Berne)認為存在於自我之中的主要有三種人格結構,即父母自我狀態(P)、成人自我狀態(A)及兒童自我狀態(C)。父母自我狀態是指由父母或父母形象人物拷貝而來的行為、思想和情感。成人自我狀態指對此時此刻所發生之事件的直接反應,此反應包含了行為、情感和思想。兒童自我狀態是指由童年再現而來的行為、思想和情感。
  柏尼認為每一個人都有這三種自我狀態,事實上,人的自我可能有不同的呈現樣式,但可歸納為這三大類,對每一個個人而言,這三種自我狀態都有其不同的意義與內涵。而且,人的自我狀態是不斷變動的,隨著不同的時間可能有不同的自我狀態呈現。
  假設人格結構中具有這三種自我狀態的原因,是柏尼認為每一個長大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並且在他童年的時候有父母或代替父母的人在照顧他,所以一個人長大以後,所有小時候的狀況會變成孩童的自我狀態,它並不會因為長大而消失,而每個人都有父母和模範,所以會形成父母的自我狀態,而因為人有處理此時此地事物的能力,所以人有成人的自我狀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我狀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