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螢石 - 教育百科
ˊ
ˊ
yíng shí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íng shí
解釋:
一種礦物。成分為氟化鈣(CaF2),為等軸晶系,無色透明,加熱可發光,螢光之名即由此來。多產於花崗岩之脈中,亦產於砂岩、石灰岩及磷灰石中。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螢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主要由鈣和氟所構成,少量的鈣會被釔(Y)和鈰(Ce)等稀土元素所置換。在自然界中螢石的晶體時常可見,通常在高溫下所形成者,多呈八面體;低溫下形成者,多呈立方體。另外,也可以發現由兩個立方體相互穿插構成的貫穿雙晶。 無色的螢石十分罕見,經常以綠、黃或紫色居多。若組成中含有碳氫化合物或稀土元素者,會發出藍色至綠色的螢光。"螢石" 的中文名稱,就是因為具有螢光特性而來。 螢石的英文學名Fluorite係源自拉丁語,是指流動的意思,因為它在煉鋼或煉銅過程中,可作為助熔劑之用。此外,螢石可提煉氟,以製造氫氟酸,而無色透明的晶體,還可以作為光學材料。
知識 1:
螢光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螢石
國外產地: 英國的Cumberland, Derbyshire和Durham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鹵化物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