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說唱式演唱歌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prechgesang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歌曲類型名。一種介於說話和唱歌之間的藝術歌曲。第一位使用說唱式方法於歌劇作品之作曲家是洪伯定克(E. Humperdinck, 1854-1921),他於1897年在歌劇《Königskinder》中使用說唱式歌曲,但荀貝格(A. Schönberg, 1874-1951)是最成功的使用說唱式方法來表現其音樂的特色與聲音的戲劇性之作曲家,他創作了不少說唱式歌曲,如《Gurrelieder》、《幸運之手》(Die Glückliche Hand)、《月下的彼爾魯特》(Pierrot Lunaire)、《Die Jackob-Sleiter》、《摩西與亞倫》(Moses Und Aron 部分歌曲)、《拿破崙頌》(Ode To Napoleon)和《華沙歷險》(A Suwivor From Warsaw)。荀貝格用一個 配上符頭()的符號來表示說唱的聲音,他解釋說唱式的特色是開始時是有一定的音高,然後聲音不必顧慮音準,可隨著說話表達的感覺上升或下降,並可使用各種不同的技巧從假聲唱法到夜總會中哼唱或戲劇性的語調表現都可使用。值得注意的是荀貝格很少使用說唱式歌曲一詞,他寧願採用「說話般的聲音」(Sprechstimme)或「說話式的旋律」(Speech Melody)或朗誦(Rezitation)來解釋他的音樂需求。後來他使用一線譜表把說唱音符記在線上,可讓演唱者自由選擇自己的音高。貝格(A. Berg, 1885-1935)在他的歌劇《伍采克》(Wozzeck)中,也使用說唱法,另外布雷茲(P. Poulez, 1925-)在他的《Le Visage Nuptial》中採用有音高指示和配合說話發音之抑揚頓挫之說唱法。
參照:
《The Encyclopeadia of The 20th Century Music》、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說唱式演唱歌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