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赤銅礦 - 教育百科
ˋ
ˊ
ˋ
chì tóng kuà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chì tóng kuàng
解釋:
一種金屬礦物。成分為氧化銅(Cu2O),屬於等軸晶系,多成八面體,有鑽石光澤,成土塊狀者則呈暗紅色,為煉銅的良礦。粉末用火燒時,呈綠色火焰,能溶於硝酸及濃鹽酸,也稱為「紅銅礦」。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赤銅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赤銅礦是在1845年命名,其英文名Cuprite是源自拉丁語Cuprum,係指銅(Copper)的意思。晶體多作八面體或立方體,少數呈菱形十二面體。有些沿{001}方向伸長而呈毛髮狀晶體聚集者,是其亞種,稱之為毛赤銅礦(Chalcotrichite)。在自然界中,也有呈塊狀或土狀的集合體型態。 赤銅礦的顏色以深紅色居多,少數幾近黑色,而毛赤銅礦則呈鮮紅色。一些深紅透明的晶體,又稱之為紅寶石銅礦(Ruby Copper)。褐紅色條痕、摩氏硬度為3.5~4、比重達6.1,並且可溶於濃鹽酸、濃硝酸、濃硫酸和氫氧化鈉中,為赤銅礦重要的物化特性。 赤銅礦通常是由黝銅礦、黃銅礦或其它含銅礦物經氧化而來,屬於一種次生成因的礦物,主要產於銅礦床的氧化帶中。
知識 1:
6~6.99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赤銅礦
國外產地: 美國Arizona的Bisbee、Morenci、Ray
學域-大分類: 地質-岩礦類
礦物分類: 氧化物
紀錄類別: 礦物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