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羯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ㄧㄤˊ
  • 部首外筆畫 9
  • 總筆畫 15
  • 漢語拼音 jié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é
解釋:
  1. 被閹割過的羊。
  2. 中國古代西北邊的民族之一。為匈奴的別支。魏晉時約分布於今大陸地區山西潞城附近各縣。 △羯胡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é
解釋:
[名]
1.被閹割過的羊。漢.蔡琰〈胡笳十八拍〉:「羯羶為味兮,枉遏我情。」
2.中國古代西北的民族之一。為匈奴的別支。魏晉時約分布於今大陸地區山西潞城附近各縣。也稱為「羯胡」。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iat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被閹割之羊。《說文解字.羊部》:「羯,羊羖犗也。」漢.蔡琰〈胡笳十八拍〉:「羯羶為味兮,枉遏我情。」明.李開先《寶劍記》第三齣:「殺豬按羯幼曾學,燒鴨烹鷄善作。」

2. 中國古代西北民族之一。為匈奴之別支。魏晉時約分佈於今山西潞城附近各縣。或稱為「羯胡」。《晉書.卷八二.列傳.虞預》:「然狼子獸心,輕薄易動,羯虜未殄,益使難安。」晉.封抽〈上疏陶侃府請封慕容廆為燕王〉:「廆雖限以山海,隔以羯寇,翹首引領,係心京師。」宋.文天祥〈正氣歌〉:「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注音: ㄐㄧㄝ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羯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