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埳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ǎn
解釋:
  1. 低窪凹陷的地方。同「坎」。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kǎn
解釋:
[名]
低窪凹陷的地方。同「坎」。《玉篇.土部》:「埳,陷也。亦與坎同。」《莊子.秋水》:「子獨不聞夫埳井之鼃乎?」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低窪凹陷之處。同「坎」。《玉篇.土部》:「󷒯(埳),󶙷(陷)也。亦與坎同。」《莊子.秋水》:「子獨不聞夫埳井之蛙乎?」《後漢書.卷六○下.蔡邕列傳》:「但前者所對,質不及聞,而衰老白首,橫見引逮,隨臣摧沒,併入阬埳,誠冤誠痛。」

2. 「埳坷」:路不平的樣子,比喻人潦倒不得志。同「坎坷」。漢.東方朔〈七諫.怨世〉:「年既已過太半兮,然埳軻而留滯。」漢.王充《論衡.宣漢》:「夷埳坷為平均,化不賓為齊民,非大平而何?」

注音: ㄎ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埳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