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蟀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蟋蟀:一種昆蟲。體黑褐色,有細長的觸角。雄性翅上有發聲器,常在秋夜鳴叫。喜歡爭鬥。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uài |
解釋:
參見「蟋蟀」條。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uò |
解釋:
(一)之讀音。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語音)ㄕㄨㄞˋ 「蟋蟀」:動物名。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屬節肢動物。體型圓長,為黑褐色,觸角細而長,後肢長大,善於跳躍。雄蟲翅上有發聲器,以兩翅摩擦而發聲。性好鬥。蟋蟀本性畏光,棲身於土中或石礫下,以植物為食,能危害農作物。《說文解字.虫部》:「(蟀),悉(蟋)(蟀)也。」清.段玉裁.注:「按蟋蟀皆俗字。」亦為《詩經.唐風》之篇名。共三章。《詩經.大序》:「蟋蟀,刺晉僖公也。」或云乃歲暮宴樂之詩。首章二句為:「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亦稱為「懶婦」、「蛐蛐兒」、「趨趨」、「促織」、「吟蛩」、「王孫」。 ㈡ㄕㄨㄛˋ,ㄕㄨㄞˋ之讀音。 |
|
注音: | ㈠(語音)ㄕㄨㄞˋ ㈡(讀音)ㄕㄨㄛˋ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蟀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