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讜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ǎng
解釋:
  1. 正直的。
    【例】讜論、讜言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ǎng
解釋:
[名]
1.正直的言論。《玉篇.言部》:「讜,直言也,善言也。」
2.敢於直言無諱的人。唐.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公卿如犬羊,忠讜醢與葅。」
[形]
正直的。如:「讜論」。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有表奏確切,號為讜言。」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正直之言論。大徐本《說文解字.言部.新附》:「讜,直言也。」《玉篇.言部》:「讜,直言也,言中也。」

2. 敢於直言無諱之人。唐.李白〈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公卿奴犬羊,忠讜醢與葅。」唐.元稹〈去杭州〉詩:「昔公事主盡忠讜,雖及死諫誓不諼。」

3. 正直的。《漢書.卷一○○.敘傳上》:「吾久不見班生,今日復聞讜言!」《宋史.卷三三八.列傳.蘇軾》:「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讜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有表奏確切,號為讜言。」宋.蘇舜欽〈祭滕子京文〉:「往在諫列,讜論侃侃,屢觸權要,卒就貶竄。」

注音: ㄉㄤ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讜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